货币供应量是根据什么来划分层次的?为什么说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有主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多数经济学家主张应当根据货币基本职能来给货币下定义,因此货币供应量应当包括所有执行货币主要职能的信用工具。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精确辨别一种信用工具是否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在货币与非货币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主张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定义、分类货币,确定货币供应量的不同范围。所谓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对商品流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程度的货币性。
根据金融资产的不同流动性,可以将货币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M1=通货+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
这也就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然而,各种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以及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保单等等也可视为潜在的购买力,很容易转变为现金,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流动性.可以包含在广义的货币供应量中。根据流动的不同,可以将广义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人寿保单等)
在具体确定货币供应量的范围问题上,由于各个国家的信用化程度不同,金融资产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及其各个层次内容,也不完全一样。
货币是引起经济变动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与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货币供应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调控货币供应量,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可见,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具有重大意义。
(1)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科学划分,能够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流通结构图,有助于中央银行分别了解不同货币领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控制。根据不同流动性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中央银行就可以掌握货币政策将怎样在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层次中传递,将主要对哪一层次的货币量发生影响,将以怎样的方式和程度影响经济。通过货币层次之间的数量变化,中央银行还可以分析市场动向和经济变化趋势,正确估计前期货币政策的效果,做出选择今后货币政策的决策。
(2)按流动性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科学划分,有助于中央银行分析经济的动态变化。因为经济活动的任何变化都最先反映在市场供求和物价变化上。具体来说,每一层次的货币量,都有特定范围的经济活动和商品流通与之对应。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和观察,可以掌握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与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变化,摸清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的脉搏,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只有在对货币层次进行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经济增长、物价、投资、国际收支等整个经济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