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农商行:探索“五新”模式 服务“三农”发展 |
|
发布时间:2014-12-03 20:11 点击: 次 |
今年以来,海门农商行以商务转型为引领,加快适应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手段,以实际行动助力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至2014年10月末,全行实体贷款余额115.13亿元,较年初净增12.17亿元,增幅11.82%;涉农贷款余额108.19亿元,较年初净增11.76亿元,增幅12.19%,新增涉农贷款占新增实体贷款比例达96%。
管理“新举措”。划分和锁定支行营销区域,严禁跨区域发放贷款,并增加客户信息采集、走访、维护、满意度等考核指标,迫使各支行集中精力,深耕辖内“三农”客户群,做实做细营销服务工作。同时,将涉农贷款“两个高于”指标细化分解到各支行,按季度开展达标考核,并建立以FTP利润为中心的客户经理考核机制,合理调高涉农贷款FTP利润定价,从机制上引导客户经理投放“三农”贷款。
服务“新主体”。结合客户关系战略地图建设,组织各支行对辖内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拉网式”走访,全面采集客户基础信息、经营信息、财务信息、上下游供应链信息等,并利用战略地图系统对客户信息进行登录、汇总和分析,按营销区域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所辖支行、客户经理挂钩,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服务措施到位。至10月末,全行已采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254份,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45笔,金额1.39亿元。
构建“新渠道”。加快社区互联网金融平台商户签约、用户生态圈建设、APP客户端上线进程,打造融社交网络、在线金融、创新服务于一体的移动服务平台。至10月末,手机APP客户端进入后续测试阶段,已有9个行业50多家企业及商户签订入驻协议。通过建设社区互联网金融平台,可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打通产品销售、资金结算、融资贷款等方面渠道,为农户及居民提供“掌上信息港”服务,构建银行、企业、用户联盟生态圈。同时,全力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为农民提供查询、转账、消费、零残币兑换、金融知识普及等“一站式”基础金融服务。至10月末,已有60家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挂牌运行。
研发“新产品”。成立专门的产品研发小组,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代农业发展等主线,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用新产品、新服务破解“三农”融资难题。去年以来,在全国首创个人荣誉贷款,在全省发放首笔奶牛抵押贷款、农副产品订单贷款和“增值通”贷款。今年,新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家庭农场贷款、农民聚居区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等10多款新产品。至10月末,已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笔;发放个人荣誉贷款35笔,金额2110万元;发放家庭农场贷款6笔,金额585万元;发放“增值通”贷款232笔,金额1.58亿元。
拓宽“新途径”。为化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难”、“抵押难”问题,海门农商行积极申请,并通过省财政厅审批,成为2014年财政支农创新试点单位。在该合作模式下,由市财政局缴纳一定比例风险补偿金,农商行依据风险补偿金相应扩大倍数,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渔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有供货合同关系的经营主体进行授信,发放无需抵押、无需担保贷款,帮助其打破融资瓶颈。预计该项目将撬动贷款资金1250万元,进一步扩大支农惠农覆盖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