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邳州市邳城镇草寺村养猪户刘强春的养猪场,只见300百多头猪膘肥体壮。“按照目前的行情,每头猪以利润700元计算,到今年中秋节,能出栏80头猪,这样一来,纯利润可达五六万元。”看着这么多能给全家带来幸福日子的猪宝宝,刘强春喜得合不拢嘴,由衷感谢邳州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去年底,我想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没想到,只是2天时间,8万的款子就下来了!这不,才有了现在的生猪规模。”
刘强春无疑是邳州农商银行“阳光信贷”工程的受益者,更是邳州农商银行打造“润裕万家的普惠银行”“阳光惠民”的一个缩影。供给侧改革,金融是关键。邳州农商银行董事长张军在8月26日召开的“阳光信贷”工程推进会议上说,在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商银行进入经营转型的关键期;供给侧改革对农商银行而言,是要改变过往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加有效金融产能供给,同时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和效率,在转型发展中成为县域经济不可或缺的“灌溉渠”和“加油站”。
张军提出,全行将以“阳光信贷”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精准化为金融营销的重中之重,通过产品、渠道建设和服务的创新与开发,有效激发出普惠型“阳光信贷”新活力,进而助推农商银行的变革转型发展。
增加网点布设,实现服务渠道多元化,是邳州农商银行推进大力推进“阳光信贷”,深入践行“阳光惠民”的有效载体。“我行贷款业务60%的份额在农村。”张军表示,面对汹涌澎湃的“互联网+金融”,在不断拓展电子产品渠道、构建积分商城和拓展微信平台功能的同时,仍要结合农村金融的特点,深耕农村市场,为农户提供越加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
临近中午12点,邳州市官湖镇双沟村61岁的村民汤继光,走进村中心的一家超市,把上个月自家电费的单据交给店主柳如苗。柳如苗在缴费机按了几个键后,再用银行卡刷了一下,汤继光家7月份120元的电费缴费单便自动打印出来。老汤将120元钱交给店主,前后过程用时1分30秒。“要在以前,我得骑车三四里路,跑到镇上去交。”汤继光说。
这家超市,其实也是邳州农商行设在双沟村的一家村级金融服务站,而它就相当于一处微型银行营业网点,农户在此能交电费、水费,还能享受残币兑换、小额现金提取等业务服务。截至目前,该行在邳州470个行政村,建设了418家金融综合服务站,实现“村村通”,成为邳州农商行破解“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渠道和手段。
新形势,新作为。强化大数据管理和精准营销,是邳州农商银行持续深化“阳光信贷”的智慧选择和科技支撑。该行近年加强数据采集的质量管控,加快把城乡居民基本信息全部导入“阳光信贷”系统,继而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客户信息及其进行全面“大数据”分析,匹配信贷、中间业务等产品,业务人员实施精准营销,切实解决客户贷款难、担保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着力提速金融服务。
一无房产抵押,二无担保人担保,甚至没有熟人介绍,在邳州做生意的外地人张廷雄,仅凭一年多的经营流水账目,以及在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攒”下的良好口碑,就从邳州农商银行拿到了50万元的两年期贷款。“8月1日受理的,3日就拿到了贷款。”张廷雄说,这样方便的事情,即便是在他的广东老家也未曾有过。
让张廷雄受益的,是邳州农商银行在全省率先试行的一项信用贷款创新业务。“不少客户存在一个误区,觉得贷款最好有门路、找熟人。其实,关键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渠道不通畅。张军认为,“阳光信贷”配套的是“信用工程”,只要把“阳光信贷”的重要基础工作——掌握了客户的真实情况和数据,贷款难、不敢贷、“以贷谋私”等问题便迎刃而解。
邳州农商银行“阳光信贷”把贷款从“酒桌”上搬到“阳光”下,将“普惠金融”做到实处,将“阳光惠民”照进现实,大大激发了客户的诚信意识,助推信用环境优化,赢得当地干部群众一致认可和“点赞”。一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该行“阳光信贷”,建档总户数47多万户,完成授信评议471个村,覆盖人口超过140万人;批量授信25万多户,授信金额89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