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只关注中国货币超发带来的风险,而不去试图理清货币超发的具体原因,紧接着便是一波接着一波的无情批判,连中国大妈都被加入其中。这实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悲哀。
中国将在未来的6个月初见分晓的本届政府的具体货币政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层对货币超发现象的再认识,而这压根就是一个关系到货币数量理论的常识问题。
还记得费雪方程式吗?它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只是时常被当下太多忽视123或跨过123直奔789的人忘却了。
设M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商品的平均交易价格,T为商品的交易速度,这4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MV=PT,表示一个经济体所需要的货币供应总量等于货币的购买总量。
显然,在费雪方程式中,货币供应量首先是由两个要素决定的,即货币的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在货币供应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要么是货币的数量减少,同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要么是货币的数量增加,同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减慢。这同时意味着,在不断扩张的货币供应量情形中,假如货币的流通速度减慢,货币的数量就只能更多地增加;而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数量的增加幅度便可以小一些。
要想解释V或流通速度减慢所导致的货币数量增加,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即M=kPT是一把钥匙。这与费雪方程式大同小异,只是强调了k即一个经济体将财富总和的一部分以现金形式加以保存的平均比例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这意味着,储蓄率越高,不仅是家庭储蓄,也包括企业和货币当局的储蓄,一个经济体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就越大。
接着讲,费雪方程式中的货币供应量也是由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交易速度决定的。显然,与居民支出以食品为主对应的商品平均价格,要远远低于与居民支出过渡到以大件耐用消费品为主之后所对应的商品平均价格。由于后者需要一个现金储蓄的前提,所以前者对应的商品交易速度也明显快于后者。于是,当居民消费支出升级后,一个经济体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便会扩张。这基本上是2000年之前的中国货币扩张格局。
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自然会引发居民支出的第二次升级,也就是由此前的以消费品支出为主向投资品支出为主的转变。这些投资品主要但不限于是住房,诸如教育投资、金融投资、医疗整形投资等等。由于投资品的价格更高,加上储蓄的时间更久,所以,居民支出第二次升级后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也更多。这决定了2000年之后的中国货币扩张格局。就追求更优质住房、更舒适家庭生活的城镇化而言,这一格局起码还要持续15年。
为什么货币超发会贯穿中国经济坐地而上、持续发展的全过程?原来如此,何必大惊小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