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信社考试:2013年8月国际金融形势评论 |
|
发布时间:2013-09-21 21:50 点击: 次 |
国际经济金融形势评论(2013年8月)
美国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美国经济数据牵动全球投资者神经,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稳步走强。QE退出被提上日程。
增长方面,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长了1.7%,好于预期的增长1%。但第一季度GDP增速从1.8%下修为1.1%。第二季度实际GDP增速上升,主要反映了非住宅固定投资和出口改善,联邦政府支出降幅减小,州和地方政府开支增速上升,这部分抵消了进口加速,以及私人库存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PCE)的增速放缓。
消费方面,美国6月个人消费支出增长0.5%,收入增长0.3%。消费者支出增长同预期持平,家庭收入增长,这意味着美国经济经受住了财政支出削减的冲击。7月美国零售销售环比连续第四个月上升,且核心零售销售创去年12月来的最大月度升幅,这表明美国经济正在摆脱加税和联邦预算削减的影响。
通胀方面,美国7月CPI同比与环比增长均符合预期,同比为2%,略高于6月,而美联储的年通胀目标是2%。7月CPI环比增长0.2%,较6月明显回落,向美联储通胀目标靠近。7月美国制造业物价指数(PPI)环比持平,这意味着美国经济未来通胀压力减小,但过低的物价水平仍然将导致美联储忧虑通缩威胁。
房地产市场,7月美国新屋开工数环比前月上涨,但其中多户住宅项目反弹,掩盖了独户房屋开工数下跌。7月单户房屋动工数下降了2.2%至年化59.1万户,为2012年11月以来最少。而独户房屋在美国楼市中占比最大。现在建筑领域活动似乎正在高峰期,新屋开工已经从低点大幅反弹,但是现在还远没有到正常或健康的水平。
就业方面,美国7月非农就业增加16.2万人,预期增加18.5万人,前值从增加19.5万人修正为增加18.8万人。7月的就业报告是令人失望的,因为新增就业岗位、收入和工作时间的增长都不及预期,失业率的下滑好于预期部分是因为劳动力参与率的下跌。
财政方面,7月份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约为976亿美元,虽然高于去年同期的696亿美元,但截止至7月份的本财年头10个月的财政赤字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38%。7月份政府财政赤字高于去年同期,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今年和去年付款时间上的差异。据奥巴马政府称,预计在9月30日结束的本财年,联邦赤字将缩减至7590亿美元。这将是美国联邦财政赤字自2008财年以来首次低于1万亿美元门槛。
美联储,过去几周内,首领失业金人数持续地下滑,并且已经接近符合就业增长走强的范围。虽然其他经济数据一直都较为疲弱,但是这些林林总总的数据加在一起,美联储可能会认为,目前并没有明确证据显示经济正在跌落悬崖,这样一来也就没有理由放弃此前的基准预测。而且,首申人数的下降,也支持就业市场未来数月将进一步加强的论点。8月份数据的稳固强劲,其影响力将比7月疲弱数据的冲击力更大一些。尤其是谈到放缓QE的问题时,最重要的一个基准就是就业市场“更为强劲和稳定”的进步。对于通胀水平,有观点认为,核心CPI的同比上涨意味着通胀数据正在触底,与美联储的预期相一致。假设PCE数据也是如此,FOMC的委员们不能够完全依靠这些数据来说话,他们正在寻求退出资产购买和基准利率正常化作为政策回归第一步。尽管他们说政策的决定要取决于数据,他们也会倾向于多考虑经济数据的积极方面,尽早开始放缓QE,而不是延后。然而,先不管放缓QE的具体时间点,首申数据的好转已经一再传达信号:事情就这么定了,放缓正在发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QE终将结束,无论是9月、10月或者12月,资产购买的结束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了。
欧洲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欧洲经济正在复苏,但是不同国家之间差距较大。
增长方面,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终于结束连续6个季度负增长,整体GDP季环比增长0.3%,摆脱衰退阴霾。从结构上来看,欧元区内部分化依旧十分严重,德国、法国和葡萄牙经济形势明显改善,二季度GDP季率增长分别为0.7%和0.5%,最大惊喜来自于葡萄牙,二季度葡萄牙GDP环比增长1.1%,增速为2010年一季度以来之最。相比于上述三个经济体的良好表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复苏之路却不是那么顺利,二季度经济分别萎缩0.2%和0.1%,走出衰退仍需时日。
制造业方面, 7月欧元区整体制造业PMI时隔23个月后重回50关口上方,终值50.3;德国、意大利和爱尔兰7月制造业PMI分别为50.7、50.4和51.0,表明制造业活动展开扩张趋势;法国和西班牙虽然仍低于50,但也表现出回暖趋势,分别为49.7和49.8。
失业方面,欧元区6月份失业率为12.1%,环比持平,同比上升。其中西班牙和希腊年轻人失业率均超过50%。失业方面,同样表现出了核心与外围国家的不一致。
欧元区的复苏,并不表明欧债危机已经过去,相反的,目前隐忧重重。
意大利债务占GDP比达127%,重回墨索里尼时代。意大利主权债券收益率3年来都在低点徘徊,情况并不似欧洲领导人所言: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意大利债务占GDP的比例是自1925年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上位以来的最高值。
6月西班牙银行业坏账比率达11.6%,创历史新高。西班牙央行8月19日公布数据显示,该国银行业6月份坏账占总信贷的比例刷新11.6%的新高,这主要是因为更多的家庭和小型企业(尤其是地产行业)遭遇债务困难。
中国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中国经济数据回暖;地方债问题成关注热点。
进出口方面, 7月外贸出口同比增长5.1%,高于预期的3%。7月外贸进口同比增长10.9%,高于预期的2.1%,超过预期的幅度创下近3年最大。在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仅对日本贸易下降。中欧贸易总额503.3亿美元,增长5%;中美贸易总额443.1亿美元,增长10%;中日贸易总额270.8亿美元,下降6.1%。这些数据都说明,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带动下,中国进出口开始回暖。此外,众人关注的与香港的贸易余额292.8亿美元,增长2.8%,显示出在此前几个月的虚假外贸打击之下,对香港的出口开始企稳。
制造业方面,7月汇丰中国服务业PMI终值51.3 服务业继续微幅扩张。这与进出口的数据遥相呼应,表明了制造业的复苏。
通胀方面,7月CPI同比上涨2.7%,与上月持平;PPI同比下跌2.3%,为连续第17个月下跌,但跌幅较上月收窄。极端和灾害性天气对粮食等农作物产生季节性影响,食品价格成为本次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财政方面,中国财政部网站13日公布,今年7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1849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177亿元,增长11%。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8%。与此同时,7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出现负增长,为至少2012年以来首见,但财政收支矛盾并未根本消除。考虑到工业增长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跌以及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大减税力度等因素影响,财政部对完成本年财政收入增速7%的目标仍然艰巨,但同时随着下半年保障民生的政策逐步落实,财政赤字扩张仍是趋势。
近期中国数据的回暖,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全面向好。中国经济的风险仍然悬而未决,7月28日,审计署发布消息称:“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这使的地方债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地方债、银行债都是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方债问题,2013年年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查结果显示,地方债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
自审计署7月宣布全面启动政府性债务审计以来,其进展受到高度关注,目前政府债务审计已进入实地对账对物阶段。
中国对地方债的审计新增了一项审计内容:通过新的举债主体和举债方式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其中提到的新举债方式包括融资租赁、集资、回购(BT)、垫资施工、延期付款或拖欠等,这些方式也是中国地方债新的隐性风险点。经济参考报引述专家表示,上述地方政府新的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筹资成本高,或将成为地方债新风险点,因此这几大举债方式成为此次审计的“暴风眼”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此次审计除了纳入新的举债方式之外,也增加了审计客体,被审计的单位和部门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地方各级政府、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必要时可向涉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
银行风险,据银监会公布数据,今年二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继续上升至5395亿元,较一季度末新增13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与一季度持平。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利润为7531亿元,同比增长13.8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395亿元,连续7个季度反弹,并且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17个季度新高。2013年上半年,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达466亿元,信贷风险愈发呈现出“区域集聚、行业集群”的特点。尽管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增量环比有所减少,但这主要由于第二季度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实际上,整个上半年不良贷款增量依然较大。
日本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日本经济增长逊于预期,对华出口降至四年低点。
增长方面,日本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增长2.6%。第一季度GDP增幅也向下修正为3.8%,初值为增长4.1%。第二季度GDP初值已经引起了市场的密切关注,因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曾表示,是否会在明年4月份调高消费税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季度GDP增幅。调高消费税的决定被视为可以检验他是否会履行控制日本巨额公共债务的承诺。虽然今年年初以来,日经指数上涨30%,日圆兑美元贬值12%,但第二季度GDP数据表明,安倍晋三实施的经济增长刺激措施尚未像之前预计的那样引发经济强劲复苏。数据显示,尽管许多公司公布了强劲的盈利结果,但第二季度资本支出较前一季度降低0.1%。
出口方面,今年上半年日本对华出口同比降幅由去年下半年的14.8%扩大至16.7%,降至四年来最低水平,除中日外交关系持续紧张的影响之外,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放缓也进一步抑制了日本对华出口。今年上半年日本。日本对华出口放缓令美国在五年来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今年上半年日本面向美国的出口额达到660亿美元,高于610亿美元的对华出口额。日本对华进口同样出现下滑,但降幅要小得多,仅为6.1%,进口总额为860亿美元。上半年日本对华贸易逆差因此扩大38.1%,至240亿美元,为历年同期最高纪录。日本对华进口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日圆贬值,这两个因素都使得中国产品在日本的竞争力下降。
央行方面,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政策委员会在8月份的会议上连续第五次维持政策不变,说明央行认为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结束15年来物价下跌局面的政策执行良好。此外,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还一致决定,维持将每年货币基数扩大60万亿-70万亿日圆的关键政策不变。实施这一政策主要是通过将央行国债持有规模每年增加50万亿日圆。日本央行未推出新措施可能会为观察人士这样一种观点提供支撑:央行暂时不会修改宽松措施。
新兴市场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一场新兴市场的危机正在如火如荼的上演,资金外流,股市、债市暴跌,然而或许新兴市场最坏的情况还没到来。
新兴市场经济体产出4年来首次下跌。7月汇丰新兴市场服务业和制造业指数(EMI)跌至49.4,这是EMI自2009年4月以来首次低于50,而前一个月该指数为50.6。《华尔街见闻》此前报道7月美国PMI完成了5个月以来最高升幅,英国服务业PMI数据实现了2007年以来的最大跃升。这凸显了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增长分歧。汇丰称四个最大新兴经济体,巴西,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的产出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出现同时下跌。新商业分指数同样出现了4年多以来首次下跌,7月中国,印度和巴西获得的新订单均减少,俄罗斯增速跌至近3年来最低。新兴市场劳动力市场基本没有变化,同时通胀压力正在减轻。商业预期指数则出现了复苏迹象。7月汇丰新兴市场未来指数环比小幅增长,而制造业信心指数连续第五个月下滑。汇丰数据显示在4大新兴经济体中,信心指数最为疲软的是中国。
俄罗斯经济增速连续六季度下滑,衰退魅影再现。俄罗斯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放缓至1.2%,不仅与一季度的1.6%相比有所下降,同时也未达到政府此前预期的1.9%。连续六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下滑,意味着金砖国家之一的俄罗斯正徘徊在衰退边缘,也离总统普京所期望的5%的年均增长率越来越渺茫。汇丰银行俄罗斯首席经济学师莫罗佐夫(Alexander Morozov)称:“这一数据意味着俄正逐渐丧失经济增长动力,衰退的风险也日趋明显。”莫罗佐夫也指出,未来俄经济疲软的迹象将进一步显现。
印度经济面临五大失控风险。印度增长萎靡和货币政策收紧引起投资者担忧,高盛将印度市场的投资评价下调至“减持”。在增长失速、通胀失控、资本失助、波动失序和结构失衡这五“失”风险的共同作用下,印度经济面临着发展挑战。
印尼货币股市暴跌新兴市场又一次陷入恐慌。8月19日印尼股市、债市和货币正在陷入一场危机。印尼股市暴跌5.6%,本季度雅加达综合指数成为全球表现最糟糕的指数。此外,印尼货币印尼盾暴跌至4年新低10520。这反映,外国投资者认为印尼经济强劲增长已经结束,正在撤出他们的资本。
摩根大通撤出新兴市场,投资欧洲。过去几周,新兴市场国家公布了疲软的经济数据,这令摩根大通坚定了它们的观点:现在重返新兴市场国家还为时尚早。摩根大通建议“低配”新兴市场的所有资产类别,因为市场对于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的预期强化。
新兴市场最坏的情况还没到来。近期印度、印尼等新兴市场股市大跌,货币贬值,反映了从全球流动性超级充沛到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预期带来资金流出新兴市场的大趋势,也有相关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疲弱,内部结构矛盾突出的因素。新兴市场最坏的情况还没有到来。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结构矛盾突出,经常账户赤字较大,过去靠资本流入来维持平衡。未来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将带来更大的资本流出,并推升利率;新兴市场将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人民币国际化形势评论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有阶段性成果,也有不足之处。
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增加,人民币跨境使用受热捧。为进一步提高外汇统计数据透明度,外汇局将自2013年起按季度公布非居民人民币存款数据。二季度末,我国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10707.33亿元,其中,非居民个人人民币存款余额4971.01亿元。据外汇局介绍,所谓非居民是指“非中国居民”,非居民人民币存款是指境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吸收的非居民人民币存款。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币,包括以存款形式持有的人民币增加较快,这无疑对我国国际收支与对外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需要有相关指标对其统计和发布,这有助于对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的大概规模进行把握和了解。
花旗首推人民币跨境结算无纸化服务模式。花旗银行(中国)8月8日正式推出人民币跨境结算无纸化服务模式,成为国内首推此举的国际性银行。花旗中国表示,这项新的服务模式旨在响应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7月10日所颁布的简化人民币跨境结算处理的系列法规。通过将花旗的电子银行解决方案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国际收支申报系统相连接,全部交易均可通过电子方式实现,从而减少了人工差错,降低了操作成本与风险,并为客户显著提升了跨境交易的处理效率。中国经济放缓难阻人民币国际化。渣打银行8月7日发布最新人民币全球化指数(RGI)。尽管中国上半年末流动性紧张,但该指数6月份同比涨上涨65%至1050,环比涨幅为4.8%,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势头并未受到经济放缓和金融市场短期波动的阻碍。香港、伦敦和新加坡是最大的三个离岸人民币市场,在该指数中占据权重的前三位。代表公司业务的人民币跨境快捷支付(SWIFT payments)在6月份录得自2013年2月份以来的又一次下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官方打击虚假贸易所致。但尽管如此,人民币在跨境快捷支付最常用比重的排名上升至第11位。根据渣打银行统计,目前欧元和美元共占据了72.75%的支付份额,而人民币仅占到0.87%。随着香港和新加坡加强建设人民币中心的计划,人民币支付占比将有较大上升空间。渣打银行预计RGI年底将升至1200。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意识到不足,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仍然漫长。
人民币国际化之痛:中资“重磅旗舰”仍有缺位。虽然以银行为代表的中资金融机构可以与人民币市场发展和交易品种的推出做出对应调整,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市值规模在全球金融机构间的排名也有很大提升,但中国金融机构在发展水平、与世界经济的参与度和融合度方面仍较美欧金融机构存在一定差距。这个差距就在于业务的国际化方面。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子行在资金和业务方面仍主要依赖母行,与当地金融市场的业务联系还不够紧密,更缺乏在当地市场独立吸储、融通资金的能力,这种市场渗透能力的缺乏可能会影响其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作用的发挥。
中国银行入选G20金融稳定理事会年度全球系统重要金融机构,表明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视和对中资金融机构的认可,但目前中国只此1家入选,而日本有3家,美国有17家,英国有4家,欧盟国家合计入选15家,这个结果基本是与对应经济体货币的全球地位相称的。由此可见,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图景中,中资机构的阵容尚不相称,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苦练内功,深入发达市场参与竞争和开拓。中国金融旗舰的阵容中除了银行外,我们也希望看到不同主业金融机构的身影。
人民币国际化前路漫长。欧洲货币杂志邀请六位亚洲金融界重要人士,共同讨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结合与会者观点,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具有以下特点。起点低:最初占国际交易不到0.76%;进程快:近两年交易量上升5倍有余;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接受:汇丰中国调研中,所有的中国贸易商,都愿意接受人民币支付;而且,如果对方愿意接受人民币支付,有50%的中国贸易商愿意打九五折。2013年第一季度,有约35%的进口用人民币交易和2%的出口用人民币交易。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结合国际化货币的三个要求(发行国经济规模大、货币的市场信心强、发行国资本市场发达自由),与会者提出以下建议:增加人民币流动性,允许更多人民币离岸;加强相关规章制度,增强市场信心;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国际经济金融形势评论(2013年8月)
美国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美国经济数据牵动全球投资者神经,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稳步走强。QE退出被提上日程。
增长方面,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长了1.7%,好于预期的增长1%。但第一季度GDP增速从1.8%下修为1.1%。第二季度实际GDP增速上升,主要反映了非住宅固定投资和出口改善,联邦政府支出降幅减小,州和地方政府开支增速上升,这部分抵消了进口加速,以及私人库存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PCE)的增速放缓。
消费方面,美国6月个人消费支出增长0.5%,收入增长0.3%。消费者支出增长同预期持平,家庭收入增长,这意味着美国经济经受住了财政支出削减的冲击。7月美国零售销售环比连续第四个月上升,且核心零售销售创去年12月来的最大月度升幅,这表明美国经济正在摆脱加税和联邦预算削减的影响。
通胀方面,美国7月CPI同比与环比增长均符合预期,同比为2%,略高于6月,而美联储的年通胀目标是2%。7月CPI环比增长0.2%,较6月明显回落,向美联储通胀目标靠近。7月美国制造业物价指数(PPI)环比持平,这意味着美国经济未来通胀压力减小,但过低的物价水平仍然将导致美联储忧虑通缩威胁。
房地产市场,7月美国新屋开工数环比前月上涨,但其中多户住宅项目反弹,掩盖了独户房屋开工数下跌。7月单户房屋动工数下降了2.2%至年化59.1万户,为2012年11月以来最少。而独户房屋在美国楼市中占比最大。现在建筑领域活动似乎正在高峰期,新屋开工已经从低点大幅反弹,但是现在还远没有到正常或健康的水平。
就业方面,美国7月非农就业增加16.2万人,预期增加18.5万人,前值从增加19.5万人修正为增加18.8万人。7月的就业报告是令人失望的,因为新增就业岗位、收入和工作时间的增长都不及预期,失业率的下滑好于预期部分是因为劳动力参与率的下跌。
财政方面,7月份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约为976亿美元,虽然高于去年同期的696亿美元,但截止至7月份的本财年头10个月的财政赤字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38%。7月份政府财政赤字高于去年同期,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今年和去年付款时间上的差异。据奥巴马政府称,预计在9月30日结束的本财年,联邦赤字将缩减至7590亿美元。这将是美国联邦财政赤字自2008财年以来首次低于1万亿美元门槛。
美联储,过去几周内,首领失业金人数持续地下滑,并且已经接近符合就业增长走强的范围。虽然其他经济数据一直都较为疲弱,但是这些林林总总的数据加在一起,美联储可能会认为,目前并没有明确证据显示经济正在跌落悬崖,这样一来也就没有理由放弃此前的基准预测。而且,首申人数的下降,也支持就业市场未来数月将进一步加强的论点。8月份数据的稳固强劲,其影响力将比7月疲弱数据的冲击力更大一些。尤其是谈到放缓QE的问题时,最重要的一个基准就是就业市场“更为强劲和稳定”的进步。对于通胀水平,有观点认为,核心CPI的同比上涨意味着通胀数据正在触底,与美联储的预期相一致。假设PCE数据也是如此,FOMC的委员们不能够完全依靠这些数据来说话,他们正在寻求退出资产购买和基准利率正常化作为政策回归第一步。尽管他们说政策的决定要取决于数据,他们也会倾向于多考虑经济数据的积极方面,尽早开始放缓QE,而不是延后。然而,先不管放缓QE的具体时间点,首申数据的好转已经一再传达信号:事情就这么定了,放缓正在发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QE终将结束,无论是9月、10月或者12月,资产购买的结束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了。
欧洲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欧洲经济正在复苏,但是不同国家之间差距较大。
增长方面,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终于结束连续6个季度负增长,整体GDP季环比增长0.3%,摆脱衰退阴霾。从结构上来看,欧元区内部分化依旧十分严重,德国、法国和葡萄牙经济形势明显改善,二季度GDP季率增长分别为0.7%和0.5%,最大惊喜来自于葡萄牙,二季度葡萄牙GDP环比增长1.1%,增速为2010年一季度以来之最。相比于上述三个经济体的良好表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复苏之路却不是那么顺利,二季度经济分别萎缩0.2%和0.1%,走出衰退仍需时日。
制造业方面, 7月欧元区整体制造业PMI时隔23个月后重回50关口上方,终值50.3;德国、意大利和爱尔兰7月制造业PMI分别为50.7、50.4和51.0,表明制造业活动展开扩张趋势;法国和西班牙虽然仍低于50,但也表现出回暖趋势,分别为49.7和49.8。
失业方面,欧元区6月份失业率为12.1%,环比持平,同比上升。其中西班牙和希腊年轻人失业率均超过50%。失业方面,同样表现出了核心与外围国家的不一致。
欧元区的复苏,并不表明欧债危机已经过去,相反的,目前隐忧重重。
意大利债务占GDP比达127%,重回墨索里尼时代。意大利主权债券收益率3年来都在低点徘徊,情况并不似欧洲领导人所言: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意大利债务占GDP的比例是自1925年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上位以来的最高值。
6月西班牙银行业坏账比率达11.6%,创历史新高。西班牙央行8月19日公布数据显示,该国银行业6月份坏账占总信贷的比例刷新11.6%的新高,这主要是因为更多的家庭和小型企业(尤其是地产行业)遭遇债务困难。
中国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中国经济数据回暖;地方债问题成关注热点。
进出口方面, 7月外贸出口同比增长5.1%,高于预期的3%。7月外贸进口同比增长10.9%,高于预期的2.1%,超过预期的幅度创下近3年最大。在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仅对日本贸易下降。中欧贸易总额503.3亿美元,增长5%;中美贸易总额443.1亿美元,增长10%;中日贸易总额270.8亿美元,下降6.1%。这些数据都说明,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带动下,中国进出口开始回暖。此外,众人关注的与香港的贸易余额292.8亿美元,增长2.8%,显示出在此前几个月的虚假外贸打击之下,对香港的出口开始企稳。
制造业方面,7月汇丰中国服务业PMI终值51.3 服务业继续微幅扩张。这与进出口的数据遥相呼应,表明了制造业的复苏。
通胀方面,7月CPI同比上涨2.7%,与上月持平;PPI同比下跌2.3%,为连续第17个月下跌,但跌幅较上月收窄。极端和灾害性天气对粮食等农作物产生季节性影响,食品价格成为本次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财政方面,中国财政部网站13日公布,今年7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1849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177亿元,增长11%。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8%。与此同时,7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出现负增长,为至少2012年以来首见,但财政收支矛盾并未根本消除。考虑到工业增长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跌以及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大减税力度等因素影响,财政部对完成本年财政收入增速7%的目标仍然艰巨,但同时随着下半年保障民生的政策逐步落实,财政赤字扩张仍是趋势。
近期中国数据的回暖,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全面向好。中国经济的风险仍然悬而未决,7月28日,审计署发布消息称:“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这使的地方债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地方债、银行债都是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方债问题,2013年年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查结果显示,地方债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
自审计署7月宣布全面启动政府性债务审计以来,其进展受到高度关注,目前政府债务审计已进入实地对账对物阶段。
中国对地方债的审计新增了一项审计内容:通过新的举债主体和举债方式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其中提到的新举债方式包括融资租赁、集资、回购(BT)、垫资施工、延期付款或拖欠等,这些方式也是中国地方债新的隐性风险点。经济参考报引述专家表示,上述地方政府新的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筹资成本高,或将成为地方债新风险点,因此这几大举债方式成为此次审计的“暴风眼”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此次审计除了纳入新的举债方式之外,也增加了审计客体,被审计的单位和部门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地方各级政府、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必要时可向涉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
银行风险,据银监会公布数据,今年二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继续上升至5395亿元,较一季度末新增13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与一季度持平。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利润为7531亿元,同比增长13.8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395亿元,连续7个季度反弹,并且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17个季度新高。2013年上半年,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达466亿元,信贷风险愈发呈现出“区域集聚、行业集群”的特点。尽管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增量环比有所减少,但这主要由于第二季度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实际上,整个上半年不良贷款增量依然较大。
日本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日本经济增长逊于预期,对华出口降至四年低点。
增长方面,日本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增长2.6%。第一季度GDP增幅也向下修正为3.8%,初值为增长4.1%。第二季度GDP初值已经引起了市场的密切关注,因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曾表示,是否会在明年4月份调高消费税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季度GDP增幅。调高消费税的决定被视为可以检验他是否会履行控制日本巨额公共债务的承诺。虽然今年年初以来,日经指数上涨30%,日圆兑美元贬值12%,但第二季度GDP数据表明,安倍晋三实施的经济增长刺激措施尚未像之前预计的那样引发经济强劲复苏。数据显示,尽管许多公司公布了强劲的盈利结果,但第二季度资本支出较前一季度降低0.1%。
出口方面,今年上半年日本对华出口同比降幅由去年下半年的14.8%扩大至16.7%,降至四年来最低水平,除中日外交关系持续紧张的影响之外,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放缓也进一步抑制了日本对华出口。今年上半年日本。日本对华出口放缓令美国在五年来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今年上半年日本面向美国的出口额达到660亿美元,高于610亿美元的对华出口额。日本对华进口同样出现下滑,但降幅要小得多,仅为6.1%,进口总额为860亿美元。上半年日本对华贸易逆差因此扩大38.1%,至240亿美元,为历年同期最高纪录。日本对华进口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日圆贬值,这两个因素都使得中国产品在日本的竞争力下降。
央行方面,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政策委员会在8月份的会议上连续第五次维持政策不变,说明央行认为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结束15年来物价下跌局面的政策执行良好。此外,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还一致决定,维持将每年货币基数扩大60万亿-70万亿日圆的关键政策不变。实施这一政策主要是通过将央行国债持有规模每年增加50万亿日圆。日本央行未推出新措施可能会为观察人士这样一种观点提供支撑:央行暂时不会修改宽松措施。
新兴市场经济金融形势评论
一场新兴市场的危机正在如火如荼的上演,资金外流,股市、债市暴跌,然而或许新兴市场最坏的情况还没到来。
新兴市场经济体产出4年来首次下跌。7月汇丰新兴市场服务业和制造业指数(EMI)跌至49.4,这是EMI自2009年4月以来首次低于50,而前一个月该指数为50.6。《华尔街见闻》此前报道7月美国PMI完成了5个月以来最高升幅,英国服务业PMI数据实现了2007年以来的最大跃升。这凸显了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增长分歧。汇丰称四个最大新兴经济体,巴西,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的产出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出现同时下跌。新商业分指数同样出现了4年多以来首次下跌,7月中国,印度和巴西获得的新订单均减少,俄罗斯增速跌至近3年来最低。新兴市场劳动力市场基本没有变化,同时通胀压力正在减轻。商业预期指数则出现了复苏迹象。7月汇丰新兴市场未来指数环比小幅增长,而制造业信心指数连续第五个月下滑。汇丰数据显示在4大新兴经济体中,信心指数最为疲软的是中国。
俄罗斯经济增速连续六季度下滑,衰退魅影再现。俄罗斯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放缓至1.2%,不仅与一季度的1.6%相比有所下降,同时也未达到政府此前预期的1.9%。连续六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下滑,意味着金砖国家之一的俄罗斯正徘徊在衰退边缘,也离总统普京所期望的5%的年均增长率越来越渺茫。汇丰银行俄罗斯首席经济学师莫罗佐夫(Alexander Morozov)称:“这一数据意味着俄正逐渐丧失经济增长动力,衰退的风险也日趋明显。”莫罗佐夫也指出,未来俄经济疲软的迹象将进一步显现。
印度经济面临五大失控风险。印度增长萎靡和货币政策收紧引起投资者担忧,高盛将印度市场的投资评价下调至“减持”。在增长失速、通胀失控、资本失助、波动失序和结构失衡这五“失”风险的共同作用下,印度经济面临着发展挑战。
印尼货币股市暴跌新兴市场又一次陷入恐慌。8月19日印尼股市、债市和货币正在陷入一场危机。印尼股市暴跌5.6%,本季度雅加达综合指数成为全球表现最糟糕的指数。此外,印尼货币印尼盾暴跌至4年新低10520。这反映,外国投资者认为印尼经济强劲增长已经结束,正在撤出他们的资本。
摩根大通撤出新兴市场,投资欧洲。过去几周,新兴市场国家公布了疲软的经济数据,这令摩根大通坚定了它们的观点:现在重返新兴市场国家还为时尚早。摩根大通建议“低配”新兴市场的所有资产类别,因为市场对于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的预期强化。
新兴市场最坏的情况还没到来。近期印度、印尼等新兴市场股市大跌,货币贬值,反映了从全球流动性超级充沛到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预期带来资金流出新兴市场的大趋势,也有相关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疲弱,内部结构矛盾突出的因素。新兴市场最坏的情况还没有到来。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结构矛盾突出,经常账户赤字较大,过去靠资本流入来维持平衡。未来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将带来更大的资本流出,并推升利率;新兴市场将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人民币国际化形势评论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有阶段性成果,也有不足之处。
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增加,人民币跨境使用受热捧。为进一步提高外汇统计数据透明度,外汇局将自2013年起按季度公布非居民人民币存款数据。二季度末,我国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10707.33亿元,其中,非居民个人人民币存款余额4971.01亿元。据外汇局介绍,所谓非居民是指“非中国居民”,非居民人民币存款是指境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吸收的非居民人民币存款。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币,包括以存款形式持有的人民币增加较快,这无疑对我国国际收支与对外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需要有相关指标对其统计和发布,这有助于对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的大概规模进行把握和了解。
花旗首推人民币跨境结算无纸化服务模式。花旗银行(中国)8月8日正式推出人民币跨境结算无纸化服务模式,成为国内首推此举的国际性银行。花旗中国表示,这项新的服务模式旨在响应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7月10日所颁布的简化人民币跨境结算处理的系列法规。通过将花旗的电子银行解决方案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国际收支申报系统相连接,全部交易均可通过电子方式实现,从而减少了人工差错,降低了操作成本与风险,并为客户显著提升了跨境交易的处理效率。中国经济放缓难阻人民币国际化。渣打银行8月7日发布最新人民币全球化指数(RGI)。尽管中国上半年末流动性紧张,但该指数6月份同比涨上涨65%至1050,环比涨幅为4.8%,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势头并未受到经济放缓和金融市场短期波动的阻碍。香港、伦敦和新加坡是最大的三个离岸人民币市场,在该指数中占据权重的前三位。代表公司业务的人民币跨境快捷支付(SWIFT payments)在6月份录得自2013年2月份以来的又一次下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官方打击虚假贸易所致。但尽管如此,人民币在跨境快捷支付最常用比重的排名上升至第11位。根据渣打银行统计,目前欧元和美元共占据了72.75%的支付份额,而人民币仅占到0.87%。随着香港和新加坡加强建设人民币中心的计划,人民币支付占比将有较大上升空间。渣打银行预计RGI年底将升至1200。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意识到不足,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仍然漫长。
人民币国际化之痛:中资“重磅旗舰”仍有缺位。虽然以银行为代表的中资金融机构可以与人民币市场发展和交易品种的推出做出对应调整,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市值规模在全球金融机构间的排名也有很大提升,但中国金融机构在发展水平、与世界经济的参与度和融合度方面仍较美欧金融机构存在一定差距。这个差距就在于业务的国际化方面。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子行在资金和业务方面仍主要依赖母行,与当地金融市场的业务联系还不够紧密,更缺乏在当地市场独立吸储、融通资金的能力,这种市场渗透能力的缺乏可能会影响其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作用的发挥。
中国银行入选G20金融稳定理事会年度全球系统重要金融机构,表明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重视和对中资金融机构的认可,但目前中国只此1家入选,而日本有3家,美国有17家,英国有4家,欧盟国家合计入选15家,这个结果基本是与对应经济体货币的全球地位相称的。由此可见,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图景中,中资机构的阵容尚不相称,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苦练内功,深入发达市场参与竞争和开拓。中国金融旗舰的阵容中除了银行外,我们也希望看到不同主业金融机构的身影。
人民币国际化前路漫长。欧洲货币杂志邀请六位亚洲金融界重要人士,共同讨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结合与会者观点,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具有以下特点。起点低:最初占国际交易不到0.76%;进程快:近两年交易量上升5倍有余;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接受:汇丰中国调研中,所有的中国贸易商,都愿意接受人民币支付;而且,如果对方愿意接受人民币支付,有50%的中国贸易商愿意打九五折。2013年第一季度,有约35%的进口用人民币交易和2%的出口用人民币交易。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结合国际化货币的三个要求(发行国经济规模大、货币的市场信心强、发行国资本市场发达自由),与会者提出以下建议:增加人民币流动性,允许更多人民币离岸;加强相关规章制度,增强市场信心;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