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的前提是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随着复工复产的进程,各大园区、楼宇、企业、工地又日渐忙活热闹起来。生产经营活力恢复的同时,人员流动交互频率提升,也意味着疫情防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就目前来看,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但各地也陆续曝出多起单位聚集性感染案例。究其共性原因,根子还是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疫情防控麻痹大意、心里没底。就本市而言,有的单位对返京员工动态全无监测、稀里糊涂;有的对员工健康状况不闻不问,甚至出现带病上班多日未被发现的极端状况;还有的单位领导对本单位防控措施不到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大大小小的漏洞,无疑给了病毒传播可乘之机,让疫情输入、扩散风险急剧增大,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战“疫”至今,北京一直强调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其中单位是非常重要一环。作为两千万级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北京企事业单位密集,规模性质各异,上班形式不同,人员构成复杂,防控压力很大。特别是人员返京、复工复产后,各单位事实上已经成为战“疫”前沿阵地。一定要严格严格再严格,落实落实再落实,按照防控指南抓好每个细节。同一办公场所内,天南海北的员工聚在一起,接触频繁密切,稍不谨慎就会出现交叉感染,且往往是一人生病,多人中招,一人得病,大家吃药。安全有序是复工复产的前提和基础,当下,政府部门正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而这都建立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对于所有单位来说,必须时时刻刻绷紧安全弦,全面落实自身防控的主体责任。
更果断才能更主动,更严格才能更安全。工业生产领域的海恩法则早就告诉我们,任何安全事故本都是可以预防的。这条黄金法则,放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同样成立,诸多实践证明,只要不打折扣地严格落实每一条防控措施,疫情扩散风险完全可以降到最低。着眼当下,为应对复工大考,北京出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措施。很早就提倡错峰上下班等弹性工作制,主动采用电话、网络等灵活办公方式,减少会议参会人员、缩短会议时间等等。还有一些“硬杠杠”,比如明确所有返京人员到京后,均应居家或集中观察14天。比如,要求各单位降低人员住宿和办公密度,每人占有面积不少于2.5㎡。再如,敦促各主体定时通风消毒、减少开会聚集,等等。对于各单位来说,这些都是做好疫情防控的“底线要求”。除了守土尽责、逐条对表外,各单位也要秉有人文关怀,对员工多一些关心爱护。很多时候,对员工健康状况多问一句、多留心一下,问题就能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
复工复产,安全第一。当然,责任落实不是一句话的事,对各单位来说意味着真金白银和时间精力的成本。员工隔离观察需要时间,购置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需要资金,加大工位、餐位距离等需要花心思费工夫,一些单位很可能出于各种考虑对防疫工作敷衍应对、明紧暗松。然而,企业除了要看显性支出、算眼前账,更要看到隐性收益、算长远账,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必须的成本投入,不是白花钱、多费力,恰恰是保护企业更好发展的必要投资。反之,粗枝大叶、马虎了事,一旦出现问题,才是真正误了员工、害了企业。天下没有后悔药。
防控疫情,最简单的是坚持,最难的事还是坚持。各企事业单位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落实好每个环节,我们就能尽早打赢这场硬仗,实现防疫与发展的“双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