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关税不减让、配额不扩大,对稳定国内粮食生产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国内需求,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要不断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确保粮食买得到、运得进。
在全球粮食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今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大幅增加,确保了国内市场供应。据中国海关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至8月我国粮食进口量11453.6万吨,同比增长34.8%,超过了2019年全年粮食进口量。然而,粮食进口量大幅增加也引发一些担忧——我国粮食自给率下降了吗?这会不会冲击国内粮食产业安全?今年粮食进口量大幅增加,是国内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发展、饲料需求增加,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战略储备增加,并叠加国内外粮食价差大造成的。
适度进口粮食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立足国内,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但是,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完全实现粮食自给,还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满足国内需求,进口小麦和大米,主要用于调剂国内需求结构;进口大豆、玉米、大麦、高粱等,主要是用于食用油、饲料、酿酒等加工业。
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量过亿吨已成常态。从粮食进口结构看,今年1月至8月,大豆进口量为6709.9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58.6%,大豆进口比重下降,玉米、小麦和大米三大主粮进口比重上升。为了避免三大主粮进口过量冲击国内产业安全,我国对玉米、小麦和大米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政策,配额内进口征收1%关税,配额外进口征收65%的关税。我国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除了2002年和2003年两年对三大主粮进口关税配额有所调整外,2004年至今三大主粮进口关税配额基本保持稳定。2021年三大主粮进口关税配额分别为小麦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
通过高关税来确保国内粮食产业安全,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挪威、瑞士、日本等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都非常高,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并不突出。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弱,国内外粮价长期倒挂,一旦完全放开,势必会冲击国内粮食产业安全。如大豆进口取消关税后,在国内需求增加、内外价格倒挂背景下,大豆进口节节攀升、屡创新高,国产大豆逐渐被边缘化。对三大主粮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相当于为国内粮食市场竖起了一道“防火墙”,有效限制了主粮进口规模,保护三大主粮产业免受进口粮食冲击,从而保护了种粮农民积极性。
当前,一些国家希望我国扩大粮食进口关税配额,国内一些人也有这样的想法。对此,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可轻易调整现有粮食进口配额政策。粮食关税不减让、配额不扩大,对稳定国内粮食生产至关重要。我国三大主粮进口配额是全球配额,不能为了某一个国家而调整。不过,我国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入世承诺,不断完善小麦、玉米和大米关税配额管理办法,在市场化条件下已充分使用配额。
2020年注定成为我国粮食进口的一个关键年份。2020年之前,我国三大主粮进口配额一直都没有用完过,很少有配额外的进口。2020年三大主粮进口激增,玉米进口创纪录达到1130万吨,首次超过全年关税配额,预计今年玉米进口超过2600万吨。在今年全球玉米价格高涨的情况下,配额外进口玉米关税高达65%,进口玉米价格与国产玉米相比,已经没有了价格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振国产玉米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国内需求,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下一步,要不断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能力,确保粮食买得到、运得进。但我们也要善于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粮食产业安全。在粮食过量进口给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关税等措施确保国内粮食产业具有合理的利润空间。不过,国际贸易救济措施经常被指责为贸易保护主义,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一定要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