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演出票务服务与技术规范》正式实施。作为国内首个演出票务领域的行业标准,此举被业界解读为将有力打击“黄牛”,助推演出市场健康、良性发展,引发广泛关注。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各类演出活动不断,文化消费市场繁荣,一些“黄牛”从中觅得了可乘之机。“黄牛”利用票务市场存在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运行规则不透明等缺陷,恶意抢占、垄断稀缺票源,哄抬票价,不仅导致某些演出资源顿时变得紧缺,更影响了消费者对演出市场的满意度,整个演出行业形象受到影响。
为何演出票领域的“黄牛”屡禁不止?一是投入的时间、资金成本低,收益却很大。不管是高频刷新抢票的技术手段,还是通过内部渠道获取诸如“工作票”“赠票”等非销售类票源的“合作”手段,跟投机收益相比,“黄牛”抢票投入的时间、资金成本都不算什么。二是处罚力度弱、监管难度大,目前各个演出活动购票、检票等方面流程和标准不统一,“黄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规避网络和线下的监管,即便被查处也损失不大。
此次出台的规范明确将制订演出行业的票务基本规则,有望通过运用市场数据跟踪与分析,促进演出票务市场行稳致远。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提升执法效率,充分利用监督抽查、媒体监督、群众举报等途径,及时发现并依法治理“黄牛”乱象。此外,消费者也应学会果断地拒绝“黄牛”,不要一边对其囤积居奇、炒高票价的行为感到不满,一边又苦于无处购票,只好依赖他们。当没有了倒票买卖,投机者自然也就散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