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保险监管新规落地,多个“网红”产品先后进入下架倒计时。就在一周前,信泰人寿、富邦财险等多家险企先后宣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暂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恢复时间另行通知。与此同时,保险行业“炒停售”的老问题卷土重来,“再不买就没有了”“即将下架”“且买且珍惜”等宣传语在保险经纪人和财经大V的公众号里频频出现。
需要明确的是,这次互联网保险产品下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综合评级等未达到监管要求,新规之下只有符合监管要求的公司才能继续销售互联网保险产品;有的是因为产品设计不符合监管规范,需要整改后才能重新上架;有的是因为在新规下,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产品已经不能在互联网渠道销售,只能下架停售。
近年来,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但与此同时强制搭售、诱导消费、费用率畸高成亟待治理的问题。监管新规重点在于支持满足偿付能力充足、综合评级良好、准备金提取充分、公司治理合格的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产品销售。与中小险企相比,平安、泰康等大型险企的确在渠道和代理人队伍上更有优势。从长远看,中小险企船小好调头,随着公司治理能力提升,监管数据达标,实现“弯道超车”仍有很大希望。从中小险企内部的竞争来看,摒弃价格战和畸高的费用率,转向拼产品、比服务,对行业持续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此前,在互联网上销售的产品虽然无外乎意外险、健康险、定期寿险、年金险几大类,但是“暖宝宝”“超级玛丽”“大护法”等各式名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傻傻分不清。根据新规要求整改后,不仅名称要统一冠以“互联网”字样,而且还要进行销售行为回溯,这在源头上规范了险企的产品创新和销售渠道,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销售误导。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互联网产品大量下架需要理性看待。首先,不要受“炒停售”影响,更不必担心想买的产品买不到。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产品整体供给只会越来越丰富。同时,部分产品在线上线下均有销售渠道,即便线上停售,也可以通过线下渠道购买。其次,重疾险、定期寿险等产品缴费期长,需要消费者结合自身财务状况和保险配置情况再决定购买。如果仓促买入,发现不能满足自己需求再退保,就可能遭受更大损失。再次,对于年金险、分红险产品,虽然合同中有约定利率,但是需要提示的是,这类产品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差,资金进出还有手续费耗损。如果购买,就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现金流情况和风险偏好,毕竟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保障,投资端还有更多选择。
金融道路千万条,风控合规第一条。对于互联网保险来说,经历了萌芽与成长,更应该择高处立、向宽处行,才能稳健发展、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