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猪心脏移植手术本身,就是人类在生命探索道路上的巨大突破。“基因编辑猪”具备成为更多器官移植供体的潜力,或许将成为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全球首位接受猪心脏移植的患者大卫·贝内特日前不幸去世,这让不少为该手术欢呼过的人感到失望。“猪心移植”真的失败了吗?
其实,从猪心移植手术的开创性和高难度来看,术后两个月的存活期并不算短。
心脏移植曾是外科手术的禁区。1967年12月,世界首例人类心脏移植手术在南非进行,术后患者因肺部感染仅存活了18天。而现在,心脏移植手术已在全球广泛应用,手术成功率高达95%,患者术后最长存活时间已超过30年。
与同种心脏移植相比,异种器官移植难度更大。1984年,科学家首次尝试异种心脏移植,给一名女婴移植了狒狒的心脏,但发生了免疫排斥反应,患者术后仅存活20天。在今年的世界首例猪心脏移植手术中,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给57岁的心衰患者贝内特移植了一颗经过10项基因编辑的猪心脏。手术成功克服了超急性排斥反应。
贝内特的死因目前未知,尚待医院彻底检查后公布。但从接受手术到离世,贝内特两个月的术后存活时间,已经大大超过了首例同种心脏移植手术的18天纪录和首例异种心脏移植手术的20天纪录。
进步从起步开始。首例猪心脏移植手术本身,就是人类在生命探索道路上的巨大突破。未来,技术进步,移植猪心脏的患者或许可以和移植人心脏的患者那样长期存活。
从猪心移植手术的必要性和高需求来看,相关科技有巨大应用潜力。当前,中国大约有1200万心衰病人,其中有5%左右为重症心衰患者。对很多人来说,心脏移植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目前,心脏移植的4条技术路线,中国都有布局:同种的人类心脏,技术最成熟,移植成功率高、存活时间长,但供体极度短缺;机械的人工心脏,技术较成熟,已发展到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但价格昂贵,需随身携带外接设备和电源,且并非所有心衰患者都适用,比如贝内特就因无法使用机械心泵而冒险移植猪心;异种心脏移植,科学家们探索过灵长类动物心脏,但最终还是公认猪的心脏更有优势——因为猪心脏与人类心脏的大小结构更为
相似,且更容易实现大规模养殖供应;3D打印心脏,以干细胞为原料,通过实验室培养定制心脏,这项技术前景美好,但还处于很不成熟的实验室阶段,离临床试验非常遥远。
社会需求是技术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包括心脏在内的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供体紧缺问题。猪心脏移植有巨大而迫切的现实需求,又存在近期技术突破的基础,“基因编辑猪”具备成为更多器官移植供体的潜力,或许将成为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