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小鹏、长安、比亚迪等车企纷纷下架旗下产品车外远程拍照、远程泊车等功能。这些原本智能汽车独有的酷炫功能的调整引发热议,在智能网联时代,如何兼顾功能创新与数据隐私安全?
智能汽车被认为是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数据则是实现智能的基石。海量数据能够帮助车企有效分析驾乘人员的使用习惯,进而及时更新功能,打造出更完美的新品。但智能网联汽车已不只是交通工具,也是大型智能终端,收集数据的程度已远超公众想象。这些数据既有驾乘人员的外观特征、行为习惯等信息,更包含车辆地理位置、车外道路环境等数据,一旦泄露,轻则侵犯个人隐私,重则危及公共利益、国家安全。因此,守护好智能汽车数据,关乎用户权益,更关乎行业发展进程。
首先,完善政策法规,设置好“红绿灯”。近年来,我国数据安全立法进程明显加快,但专门针对智能汽车数据管理的政策法规仍显滞后。为此,去年以来,多部门相继出台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信息安全技术网联汽车采集数据的安全要求》等法规,搭起了智能汽车数据监管框架。但需清醒认识到,目前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仍处于初步规范阶段,监管的诸多细节仍有待明晰完善。相关部门需结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为行业有序发展设置好“红绿灯”。
其次,车企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近年来,智能产品成为车企竞逐的新赛道,甚至有车企不惜以出格的功能来吸引消费者。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车企应提高合规意识,不再将涉及数据安全的技术当作噱头过度营销。车企还要切实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确保合理保存车辆状态数据,严格保护用户隐私数据。当然,合规经营只是基础,车企还应多从技术创新层面破解数据安全风险。目前已有一些车企在积极寻找技术突破口,例如智己汽车取消了人脸识别,改用采集眼球转动的信息,尽量少采集个人信息。
最后,消费者应理性看待、使用智能功能。消费者要树立“数据安全极端重要”的观念意识,并将其视为竞争性功能,进而倒逼车企重视、主动防范相关风险。消费者还应调整心理预期,不过度追逐新奇功能,更不能以泄露个人隐私甚至牺牲汽车数据安全为代价,将个人需求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
守护智能汽车数据安全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发力。相信随着政策法规的完善和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升,智能汽车的数据安全风险将得到有效管控,届时行业将有望驶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