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海底捞员工跳“科目三”热舞相关话题连上热搜,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下,不少网友到店要求服务员跳“科目三”,部分门店和一些服务员也因此成了网红。但爆火的同时,一些现象也引发了争议,比如有服务员跳舞时神情疲惫,让人感受到“打工人的无奈和心酸”;有服务员由于过度跳舞,受伤住进了医院;由“科目三”衍生出的男服务员与女顾客手贴手跳擦玻璃舞,引发了“过界”“擦边”与否的讨论;还有一些喜静或带娃的顾客认为这种舞蹈让人不适,笔者的一位宝妈朋友就在朋友圈吐槽:带孩子去吃海底捞,看到有服务员跳这种舞蹈,“真心尴尬,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喜欢看这种低俗的舞蹈?”
年轻服务员站在用餐的顾客面前表演花手、扭腰、摆胯等魔性舞蹈动作,配合让人上头的动感音乐,这样的场景天生自带“流量密码”,在网上走红,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尤其是海底捞本身就善于在营销上“花式整活”,拿捏网友和消费者心理。“科目三”在火锅店内的走红,本质上还是餐饮业为了吸引流量打出的一张宣传牌。从效果上看,不少门店因此迎来了爆棚的客流量,实现了网红效应向经济效益的转化。而当一家餐饮企业主动提供增值服务时,也可能带来业内更激烈的竞争,促使行业发展。
但是,形形色色的争议提醒我们,“科目三”舞蹈的走红,并不完全是皆大欢喜、有利无弊的,其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有必要得到社会正视。比如,从“科目三”到擦玻璃舞,有人喜欢就有人反感。品牌可以靠“搏出位”的手段吸引新用户,但也不得不面临失去部分老用户的风险。而且,网络流行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即便是被“科目三”吸引而来的新用户,也容易“喜新厌旧”,去追逐下一个新晋网红。这又会进一步稀释注意力效应对经济效益的转化率。
与此同时,类似现象也让人不得不追问:企业管理员工的边界在哪?消费者和服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应当受到何种价值观的约束?那些疑似“不得不跳”,或是因为过度跳舞而造成健康受损的服务员,很难不让人感到同情。按理说,跳舞并非服务员的本职工作,如果企业给他们带来了过大的压力,难免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服务员对于这种跳舞要求,有没有权利说“不”?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有尊重服务员、体谅基层劳动者不易的自觉,但与此同时,也不排除有个别人“恃宠而骄”,认为自己可以任意使唤服务人员,甚至触碰到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底线。这对消费者的素质和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企业为员工的权益兜底。消费者当然欢迎商家积极洞察消费者心态、创新营销方式方法,但说到底,市场竞争拼的是产品和服务。短期内搏出位的创意和手段可以有,但对于品牌的实际影响和社会的长远影响不可不察,底线和红线更不能被突破。
原标题:“科目三”风行火锅店 几家欢喜几家愁
文章来源:http://www.ce.cn/cysc/sp/info/202312/01/t20231201_38813251.shtml
|